今年的某一天,几名不法分子在奉贤南桥镇北新村租下一间民房,打算搞个地下味精加工作坊,然而,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,前脚设备刚进屋,后脚当地执法部门就找上了门。
奉贤工商、食药监等管理部门之所以能如此“敏锐”,主要是因为他们多了一双“眼睛”——每天走街串巷巡查的网格化监督员。目前,奉贤不仅在全市率先建成了100%覆盖的“区—街镇—村居”三级网格化管理平台,还将网格化监督员塑造成了一支协助管理部门打击非法食品、药品加工点的“奇兵”。
“黑作坊”露头就被打
网格化监督员本来只关注市政、绿化等公共设施,尝试让他们参与打击非法食品、药品加工,和奉贤地处城乡结合部、外来流动人口众多等特点有关。
“城乡结合部实际人口远超户籍人口,而管理部门的执法力量是按户籍人口配备的,传统‘群众举报+执法部门检查’的工作方式,在打击城乡结合部非法小作坊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”奉贤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主任施育官介绍说,为了提高管理效率,当地延伸了网格化管理的覆盖面,把几乎所有民生问题都纳入平台。
路灯坏了、窨井盖丢了,这些问题容易发现,但非法食品、药品加工点通常很隐蔽,监督员如何才能发现线索呢?管理中心第五分队监督员石建龙告诉记者,第五分队9名监督员负责一块10平方公里的区域,每天要上街巡查四五次,每次至少转悠90分钟,基本全靠脚走,遇到紧急状况才能骑车。“有什么风吹草动,藏得再深也瞒不过我们。”他自信地说。
那次打击“黑作坊”的线索,就是监督员在巡查时听到的。一位村民聊起有人将一间又偏又破的屋子租给别人开“味精厂”,监督员一路摸过去,发现疑点不少,于是在四周拍了照,注明“加急,疑似非法加工味精”,然后用手机将信息传到了平台。
当天上午10点45分,平台收到监督员报告;下午2点45分,报告被整理成“业务单”派发至镇工商所、保障科等部门;下午3点41分,执法部门“接单”,出动人员取缔了这间“黑作坊”。从发现线索到端掉窝点,只有半天时间,“黑作坊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平台点将专治“扯皮”
奉贤的网格化平台不仅“管得宽”,还“管得细”。覆盖“区—街镇—村居”的三级管理平台,对应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,处理大大小小各种问题。因为少了中间“传话”的环节,以更换窨井盖为例,以前可能要3天,现在只用几个小时。
经过两年的摸索,当地还赋予网格化平台“点将”的权力,专治管理部门间的“扯皮”。庄行镇网格化分中心主任顾淑兰对今年4月的一起案例印象挺深,当时杨溇村有户居民盖违法建筑,因为种种原因,派出去的“拆违”业务单被规划、拆违办、村委会3家反复“踢皮球”,拖了一段时间始终“无人认领”。“3家单位各有各的理由,但违建不能不处理。后来我们指定由拆违办牵头、另外两个部门协办,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。”
如今,这套三级网格化平台已运转得比较流畅。2013年1月至今年5月,共接受监督员报告、路面监控报告及市民投诉42万余件,结案率99.73%。监督员报告越多,市民投诉就越少,许多问题在萌芽状态就被发现并解决。以庄行镇为例,今年至今已处理问题2万余个,其中市民投诉仅172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