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0*90px

670*90px
960*182px

常温进口奶冲击中国乳业

来源:中国乳品网 | 作者:佚名 | 2014年12月10日() |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

  如同电影《终结者》中那句著名的台词:“我会回来的!(I will be back!)”,在2014年的“双十一”电商大战中,出现了一个看似“高大上”新品类的身影——进口常温奶,如德国纯牛奶、新西兰原装进口奶、意大利半脱脂牛奶……

  撤离中国市场10年后,以常温奶为代表的进口牛奶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“入侵”。此前,它们只是通过进口代理,小规模地出现在中国的超市里。

  今年“双十一”,进口常温奶携手它们的小伙伴洋奶粉,与国产品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卡位战。

  根据天猫的数据,进口常温奶出乎意料地成了一个个爆款。以安佳牛奶为例,仅仅在天猫上开抢一个小时内,就创下了247万元的销售业绩,仅250mL×24盒包装的全脂UHT纯牛奶就卖出15737件。

  中国乳业引以为傲的常温奶市场,会步婴幼儿奶粉的后尘,被进口乳企夺去半壁江山吗?

  第一次“战争”:

  外资品牌因“水土不服”铩羽而归

  “这是进口常温奶第二次发力中国市场,在十几年前,以帕玛拉特(Parmalat)、美国卡夫等为代表的洋品牌,都曾经气势汹汹打开过中国市场的大门,但是,都因为水土不服铩羽而归。”

  乳业专家、北京普天盛道董事长雷永军对记者表示。

  资料显示,意大利著名牛奶公司帕玛拉特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淘金,2001年7月,帕玛拉特和南京奶业集团出资7000万元设立南京帕玛拉特乳品公司。同样的,还有彼时排名全球前三的美国菲利普·莫里斯公司,1993年与北京农物局合资,共同设立北京卡夫食品公司,产品包括干酪、超高温奶、酸奶及奶粉等等。

  然而,无论是帕玛拉特还是卡夫,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后,表现颇为糟糕。如南京帕玛拉特,由于产品定位、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多种因素,始终处于严重亏损状态,成立不到两年,亏损已达2700万元;北京卡夫成立整整7年,在中国奶业市场没有一分钱赢利,于2001年被北京三元收购。

  雷永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这次外资开垦中国常温奶市场失败,以2004年帕玛拉特退出中国市场为标志结束,此后的5年内,再没有一家外商宣布要在中国做常温奶生意。”

  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,第一次外资常温奶进入中国市场失败,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中国市场认识不足而致。一来,它们坚持高端路线(当时的单盒牛奶定价都在4元以上,远远超过国人的购买力)。二来,随着本世纪初中国乳企的快速成长,不少地方奶企利用便捷、新鲜的牛奶,从各个渠道渗透当地市场;远渡重洋而来的进口牛奶显然缺乏这样的地利。动辄超过两个月的运输时间和过高的价格差,直接导致其在中国市场败走麦城。

1234

上篇:

下篇:

来源(中国乳品网) 作者(佚名) 阅读()
相关内容
    contact us电话:0931-2129298 2124602 2124606  传真:0931-2134318  地址: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南路225号(730000)
    100*100px
    Copyright @ 2013-  陇ICP备2021001777号 版权所有:中国干酪素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300102000097号